時間倒流到2003年,“非典”突然來襲。北京阜外醫院的孫立忠從抗疫前線回來后,在賓館隔離。作為一名心血管外科醫生,孫立忠天天琢磨的就是怎么樣把手術做好,隔離,正好給了他安靜思考的時間。
孫立忠發現以前做主動脈夾層手術,人工材料容易打折、扭曲,置入非常困難,技術難度大、效果不好。孫立忠借鑒介入治療理念,研發了支架人工血管和輸送裝置,發明了主動脈弓替換加支架象鼻手術,降低了手術難度,改善了手術效果,“孫氏手術”誕生了。
也是在2003年,一位患廣泛主動脈瘤的20歲男孩輾轉了國內幾家大醫院都無法醫治,最終住進阜外醫院10病房,主治醫師就是孫立忠。他應用了獨特的“動脈管狀成形法”肋間動脈吻合技術和“分段停循環重要動脈重建技術”。這個耗時12個小時的手術,挽救了這個男孩的生命,成為了中國主動脈外科的又一里程碑——I期全主動脈替換術。
成功:以“孫氏手術”為核心的主動脈診療中國模式
主動脈是人體內最大的動脈,一旦發生病變兇險異常。據估計我國每年新發各類主動脈疾病病例應在10~50萬人,70%以上主動脈疾病是主動脈夾層[1],A型夾層約有62%~91%患者在發病一周內死亡[2],只有手術才能挽救患者生命。但主動脈手術難度大,涉及重要臟器多,并發癥和死亡率很高。
孫氏手術:治療A型主動脈夾層,改善主動脈外科手術重要臟器保護和血液保護,使得手術死亡率由20.8%降至5%以下,術后假腔閉合率由40%提高到95%以上、再次手術率由30%降至10%以下[1]。目前該術式已在南美洲等國推廣應用[4],成為主動脈夾層治療的標準術式。[5]
此外,孫立忠教授開創的國人主動脈夾層細化分型,針對主動脈夾層的治療策略及規范、臨床經驗、長期療效和成果,形成了主動脈疾病診療的中國模式,亦已具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
傳承:融匯天下的“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
據孫立忠教授介紹,21世紀初,因主動脈夾層外科技術復雜,缺乏普及,學科整體水平較低,發展不平衡,全國能獨立完成主動脈夾層綜合治療的醫療中心不超過20家,全國每年手術量不足5000例,且治療方法和效果相差很大[3]。
發明“孫氏手術”后,孫立忠和他的團隊就在考慮如何推廣這一術式,這就催生了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笆加诒P古,融匯天下”,有著顯著業界影響力的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自2009年至今,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
孫立忠教授認為,經過多年發展并結合我國大血管領域的實際需求,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從內容到規模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培養人才,推廣動脈外科技術,開展學術交流的多學科、綜合性論壇,提高了我國主動脈外科疾病的診療水平,為我國主動脈外科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孫立忠教授透露,通過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目前已經有6個相關手術的共識在國內推廣,已舉辦14次主動脈外科繼續教育學習班,6屆主動脈外科國際交流學習班。孫氏手術已被寫入數部心血管外科學教材,成為我國主動脈外科團隊整體高水平的體現和達到世界高精尖水平的標志。
“孫氏手術”也多次在全美胸心血管外科年會、休斯敦主動脈外科學術會議、歐洲和亞洲胸心外科年會上報告,并在 Circulation 等雜志上發表。
孫立忠教授認為這既是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多年來持續推廣孫氏手術的成果,也是主動脈疾病診治的中國模式的成功。
成功的背后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大血管外科醫生。孫立忠教授尤為看重的就是對年輕醫生的培養,孫立忠教授介紹說,主動脈疾病的患者群是十分龐大的,根據資料,我國每年應該達到80萬臺的主動脈手術量,但實際開展的手術卻遠低于需求量,細究起來,原因非常簡單:大血管醫生缺口太大。[6]
這就需要更多的年輕醫生快速成長,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的目標之一就是努力普及技術,提升青年醫生水平,加強以診療規范化為重點的培訓,提高我國大血管疾病診療數量和質量。
創新:“德達模式”下的“綠色生命通道”
為患者謀求更好的就醫體驗,2016年,孫立忠教授來到上海德達醫院,探索社會辦醫的更多可能。
上海德達醫院作為一家非公立醫療單位,雖然年輕,但在大血管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特別是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急診救治、胸腹主動脈手術和復雜疑難主動脈外科手術等領域,已經位居國內前列。
就急診的救治程序方面,孫立忠教授非常自豪地說道,在德達醫院,急診患者從到達德達醫院到進手術室的時間平均不超過1.5小時(*德達內部統計數據)。這得益于德達醫院創造的“德達模式”,德達醫院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從病情討論、術前準備、加排手術,人員調配等各方面為挽救患者生命創造的“綠色生命通道”。
另外,在復雜疑難的主動脈疾病的治療方面,德達醫院也有著非常突出的特點。孫氏手術加上德達模式,使德達醫院取得了非常高的社會認可度,尤其是患者群體的認可度。
作為本屆論壇的主辦方之一,上海德達醫院也將會在論壇上分享其在大血管外科領域的經驗和模式,為提升我國大血管外科的整體水平,降低地區間的差異獻一份力。
發展:任重而道遠
“孫氏手術”的發明并不是終點。孫立忠教授指出,雖然我國在大血管疾病防控、治療、科研和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面臨著不少的挑戰。
例如材料方面,沒有好的材料,救治成功率就低,出血的問題就會嚴重。需要繼續加強新材料的研發。
例如管理方面,加強全鏈條全程的精細化管理,以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安全,提升醫療服務同質化,增強患者就醫獲得感。
例如臨床技術方面,持續改良胸腹主動脈替換術和全主動脈替換術,這是主動脈外科尤為復雜尤為困難的手術,是主動脈外科團隊整體高水平的體現,希望不僅僅是有孫氏手術,希望出現更多的張氏手術、王氏手術……
作為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孫立忠教授還將繼續和同行一起,推動我國的心血管外科向更高層次發展,推動更多的醫院開展心血管外科手術,推動更多的年輕醫生加入到心血管外科行業,讓更多的患者能夠得到救治。
積跬步而致千里。2022年,第十一屆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即將召開,讓我們相約盤古,共襄學術盛宴!
參考文獻:
1.曹景穎,朱俊明,張宏家.百年醫心永向黨——我國胸心血管外科學會的建設者[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21,19(8):673-676
2.孫立忠,李建榮.我國 Stanford A 型主動脈夾層診療進展與挑戰[J].中華外科雜志,2017,55(4):241-244
3.呂穎新,邢曉燕,孫立忠.中國主動脈外科的領跑者——孫立忠教授[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20,41(5):818-821
4.凌寒.十年探索,鑄成“孫氏手術”——訪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孫立忠教授[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6):1-3
5.朱俊明,喬晨暉,劉志剛,等.主動脈術式中國專家共識——孫氏手術[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21,37(5):270-273
6.劉志學.強化學科協作,讓AAD患者不再“命懸一線”[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2):1-4
【申明:文章由第三方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章的原創性,內容的真實性,不做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因作品內容、知識產權和其他問題需與本網聯系,請發郵件至tousu@soujibing.com,我們將會按時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